2019
十一月

08

1265

【主日证道】|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

1231231
恭读圣路加福音20:27-38

那时候,否认复活的撒杜塞人中,有几个来问耶稣,说:「师父,梅瑟给我们写下:如果一个人的哥哥死了,撇下妻子而没有子嗣,他的弟弟就应娶他的妻子,给他哥哥立嗣。有兄弟七人,第一个娶了妻子,没有子嗣就死了。第二个,及第三个,都娶过她为妻。七个人都是如此:没有留下子嗣就死了。后来,连那妇人也死了。

「那么,在复活的时候,这妇人是他们那一个的妻子?因为他们七个人,都娶过她为妻。」

耶稣对他们说:「今世之子也娶也嫁;但那堪得来世,及堪当由死者中复活的人,他们也不娶,也不嫁;甚至他们也不能再死,因为他们相似天使;他们既是复活之子,也就是天主之子。

「至论死者复活,梅瑟已在荆棘篇中指明了:他称上主,为亚巴郎的天主,依撒格的天主,及雅各伯的天主。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,而是活人的天主;所有人为他都是生活的。」

——基督的福音
证道:
如果一个宗教的教义里没有有关来世的观 念的话,那么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。 事实上,很多人就是因为相信在红尘现世的彼 岸有着令人盼望或是令人畏惧的来世在等待我们,等待我们这艘扬起生命之帆的船只,在经历过人生的惊涛骇浪之后,可以将船缆系上, 把船锚拋下,到达彼岸,而就因为对这来世永生的盼望,所以开始度宗教的生活。 甚至,信仰议题也成了许多大哲学家或大文豪的终极关怀,而常常成为他们不朽经典里的片段或情节。例如,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着名德国哲学家康德(Immanuel Kant),他就是将「来世」视为是一种「赏报」或「处罚」的结果,而永赏或永罚则端视人在世的道德行为 而定。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法国的罗兰. 巴特(Roland Barthes),他在母亲逝世的翌日起,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与丧伤随手写于纸片上,后来出版了《哀悼日记》(Journal de deuil)一书,在书中他因着对母亲深沉的爱与 思念,而连带地促使他对永恆生命怀着无比的 盼望,并坚定地这样说: 
我看见燕子在夜晚的天空飞翔。 
想到妈妈,心为之碎──我想: 不相信灵魂,
不相信灵魂不死, 是多么骄狂的事! 
唯物主义的真理是多么愚蠢!
另外,在16世纪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(William Shakespeare)的四大悲剧之一的《哈姆雷特》中,则是将「来生」视为是我们之所以可以忍受今生的动机及理由。在这部伟大作品的第3幕第1场,主人翁哈姆雷特王子说了一段后世经常引用的经典语录;这话是这样说的: 「死了,睡去了;睡去了也许还会做梦;嗯, 阻碍就在这儿;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,在那死的睡眠里,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,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。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,也就是为了这一缘故;……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,在烦劳的生命迫压下呻吟流汗,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,那 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,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,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,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?」(第3 幕,第1场) 
是的,「来世」已经成了古今人类的共同终极关怀,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,这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并不相信来世生命的存在。虽然他们可能依循着道德的标准在过生活,对宗教也怀着尊敬的情怀,可是就是拒绝来世的观念。例 如,本主日弥撒 《路加福音》中所提及的耶稣时代的撒杜塞人便是如此。而就在耶稣诞生前的几个世纪里,「灵魂的不朽」与 「死者的复活」 是与某些希伯来 人的生命观相背道而驰的,即使到了耶稣的时代,一如今天福音中所提及的, 一个名之为撒杜塞人的犹太主要党派,仍然是坚守一些希伯来人过去数个世纪以来的观念,而坚决反对灵魂的 不朽和死人的复活等有关来世的观念。为撒杜 塞人来说,人在死亡之后只会继续在「阴府」 (犹太人称之为sheol)存在,死亡对他们来说是永远不可挽回的决裂。所以他们只强调生命的今生今世,以及如何以这今世的生命来与天主建立关系,并不考虑来世。 
然而,这种悲惨地被幽冥占据的存在状况, 很明显地是与天主造人的本性不相称,更是配不上天主的本性。因此,有些犹太人从天主的启示中获得了永生的灵感,相信不仅活着的时候能与天主有密切往来的关系,甚至在肉体的死亡之后,这份关系依旧可以继续存留,永不失落。例如,在《圣咏》第15篇以及本主日的答唱咏《圣咏》第16篇中,正是殷切地表达 出对永生的渴望;圣咏作者这样说:「因为祢绝不会将我遗弃在阴府,祢也绝不让祢的圣者见到腐朽,」以及「求祢保护我,犹如眼中的瞳仁,让我藏身在祢的翼荫下。至于我,我却因正义得见祢的慈颜。愿我醒来时,能以仰瞻祢为幸福。」是的,与其抱着归向阴府的想法,《圣咏》作者却是抱着天主能把自己带走的希望。 

【这里只提供部分文稿内容,全部内容请观看视频】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